国家卫健委:食管癌筛查不推荐生物标志物检测

核心提示: 国家卫健委:食管癌筛查不推荐生物标志物检测

6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版)




流行病学:


2022年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


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5年生存率仍较低。






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居住于高发地区,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患有某些食管疾病或有癌前病变史。






筛查:


推荐内镜学检查,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和特殊内镜技术。


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食管癌筛查:传统球囊拉网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筛查频率:原则上每5年1次,有特定病变者需缩短间隔。






早诊早治原则:


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学是金标准。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内镜下切除、射频消融或其他治疗。






随访和管理:


每年至少1次随访,对阴性者进行健康宣教,阳性者按要求治疗和随访。








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版)






流行病学:


2022年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


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5年生存率有提高但仍较低。






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居住于高发地区,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Hp感染阳性,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患有某些胃部疾病。






筛查:


推荐内镜学检查,首选普通白光内镜,特殊技术用于可疑病灶。


不建议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或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等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也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胃癌筛查: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筛查频率:原则上每5年1次,有特定病变者需缩短间隔。






早诊早治原则:


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学是金标准。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内镜下ESD、胃切除术等治疗。






随访和管理:


每年至少1次随访,对阴性者进行健康宣教,阳性者按要求治疗和随访。
















附件1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


(2024年版)





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针对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食管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食管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87/10万和13.28/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管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保护因素包括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钙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






二、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一)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三)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五)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三、筛查


(一)筛查对象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


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疗指南)。






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食管癌筛查:传统球囊拉网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三)筛查频率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1cm者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3.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患者无异型增生,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四、早诊早治原则


食管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建议所有癌前病变和食管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病理学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需行内镜下活检。临床分期诊断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CT,依据医疗条件可选择超声检查、超声内镜(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方法。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系统(第8版)。






五、随访和管理


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对于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并提醒按要求进行定期筛查;对于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或食管癌患者,建议按临床诊疗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




附件2





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


(2024年版)





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针对胃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胃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胃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43%和10.11%。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41/10万和18.44/10万。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胃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保护因素包括足量摄入蔬菜和水果。






二、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一)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20/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三)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


(四)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五)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三、筛查


(一)筛查对象


胃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


胃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首选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疑病灶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也可考虑使用磁控胶囊胃镜。具体检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胃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疗指南)。






不建议将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检测或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等检测单独用于胃癌筛查,也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胃癌筛查: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三)筛查频率


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每3~6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






四、早诊早治原则


胃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建议所有癌前病变(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与胃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Hp感染者应进行Hp根除治疗。病理学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需行内镜下活检。临床分期诊断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CT,依据医疗条件可选择超声检查、超声内镜(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方法。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系统(第8版)。






五、随访和管理


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对于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并提醒按要求进行定期筛查;对于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或胃癌患者,建议按临床诊疗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












温馨提示:

本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一切诊断和治疗请遵从医生的指导。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您可以拨打免费长途电话400-6000-838进行咨询,或者直接联系我们

二维码
Nb广州药师
电话
微信扫码咨询
二维码
Nb长沙药师
微信扫码咨询
电话
二维码
Nb杭州药师
微信扫码咨询
-->
二维码
Nb长沙客服
电话
400-160-1708
微信扫码咨询
电话
二维码
Nb杭州客服
电话
400-160-1708
微信扫码咨询
电话
二维码
Nb广州客服
电话
400-160-1708
微信扫码咨询
电话